【新冠死亡病例59938例,新冠 死亡病例】
16
2025-03-25
中新网北京3月24日电(记者上官云)从《钱塘里》到《苏秦》《我的大观园》 ,近几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以下简称“小百花 ”)创排的新编越剧热度十足,此前1月首演的《我的大观园》也圈了不少粉。
为何这些越剧作品得以破壁出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委员 、副院长蔡浙飞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分享了背后的秘诀 。提到越剧的未来 ,更是自信又乐观。
在她看来,越剧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传承也要向前发展 ,“戏曲人要主动创新、拥抱当下,了解观众的所思所想,创造出这个时代需要的精品之作。”
为何越剧圈粉无数?
聊起越剧火爆出圈的原因 ,蔡浙飞说得最多的是“创新”和“人才 ” 。
创新表现在剧本的内核、表演的方式 、音乐的创新、舞台呈现的样式等多个方面,这从她监制的越剧《钱塘里》中,便可见一斑。
《钱塘里》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40年创排的第一部现实题材越剧 ,展示了都市生活中的温暖,在故事内容、表演方式 、舞台呈现上都很贴近当下人的生活。
此外,邀请擅长话剧、音乐剧的导演来执导《钱塘里》,实现形式上的创新 。蔡浙飞坦言 ,小百花这一步“创新”步子跨得很大,但内核还是越剧,念白、唱腔都是传统的越剧。
当然 ,这也很考验演员,演员要放下以往的古装程式,表演既要生活化 ,又要有越剧的美感。为此,在排练和演出时,李云霄等演员非常投入 ,展现出很好地艺术表现力,很受观众认可 。
最终,《钱塘里》大获成功 ,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蔡浙飞透露,这些年,为了传承越剧艺术,小百花一代又一代戏曲人都在努力 ,坚持培养戏曲人才,涌现出了陈丽君 、李云霄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青年演员。
戏曲演员在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亦需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小百花的演员们不仅要有坚实的戏曲基本功 ,还要接触、学习话剧、舞剧等艺术门类,逐步积累综合能力 。
“艺术能力储备丰富了,排练新戏时 ,演员就能根据表演需要,展现不同的艺术样式,更好地塑造人物。”蔡浙飞认为 ,作品紧跟时代审美,人才不断档,这是越剧出圈的诀窍之一。
戏曲艺术如何焕发新生?
其实 ,说到越剧的创新和艺术积累,蔡浙飞自己就是一位积极的践行者,由她领衔主演的越剧《苏秦》便是如此 。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蔡浙飞,自小听着越剧长大 ,十多岁时考入新昌调腔剧团学习武生,后演绎《挑滑车》获奖,1993年被人才引进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正式开始自己的越剧生涯,如今也是小百花新一代领军人物。
提及《苏秦》,蔡浙飞说 ,小百花越剧团的一大特点就是“全女班 ”,且越剧表现爱情题材较多,但《苏秦》是雄浑的历史题材 ,基本都是“男人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大挑战。
因此,《苏秦》没有去过多讲述苏秦的励志经历 ,而是着重刻画了苏秦接六国相印前后的心路历程,讲述他守护百姓安宁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 。
在唱腔方面,为了更好地刻画苏秦这个人物 ,她在传统的尹派唱腔中增加了一些京剧、昆曲用腔,让唱腔整体更加厚重一些,比较贴合苏秦的年龄及心理状态。
抬眸 、转身 ,一举一动干脆利落,唱腔极具穿透力,配合颇具电影质感的舞台视觉效果 ,蔡浙飞饰演的苏秦赢得诸多好评。
每一代越剧演员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蔡浙飞表示,越剧艺术既要传承更要发展,作为从业者 ,戏曲人要努力创作出契合时代需求的作品,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生。
如何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
在越剧传承这条路上,小百花一直在往前走。2025年1月 ,越剧《我的大观园》首演,又一次引发了观剧热潮 。
这部剧源自蔡浙飞2022年萌生的一个想法。“要为青年一代打造‘大观园’献礼小百花团庆40周年,将剧团那些优秀青年演员用全新的面貌带到观众面前,为观众奉上一场戏曲盛宴。”
《我的大观园》由陈丽君扮演贾宝玉 ,何青青、夏艺奕分别扮演林黛玉,李云霄扮演薛宝钗,亦汇集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
提及演员选择 ,蔡浙飞说,陈丽君最适合演贾宝玉,她的形象、年龄 、气质等都与这个角色非常吻合 ,化好妆之后的造型,就是这部剧想要塑造的那个“贾宝玉 ” 。
人物塑造,是重中之重。蔡浙飞最常做的一件事 ,便是提醒演员们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从细微之处体现角色的不同之处。
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 ,为演员们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蔡浙飞表示,陈丽君排练时非常刻苦,把艺术放在第一位,对剧中角色“贾宝玉”的完成度也是越来越好。
既有古典魅力 ,又有青春活力,《我的大观园》首演时,全场座无虚席。蔡浙飞透露 ,《我的大观园》一路走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整部剧内容会不断打磨、提升,也会有全国巡演,巡演时间是5月中下旬。
她同样期待 ,未来会有更多人喜爱越剧,愿意走进剧场,把欣赏越剧当成一种美的享受 ,“作品能为观众带来精神享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