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增138例本土确诊,泉州新增本土确诊43例】
14
2025-03-23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在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48.5%的人“睡不好 ”——
睡眠“困”扰怎么破?
阅读提示
良好的睡眠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睡不着 、睡不醒、睡不好等睡眠困扰和睡眠障碍 。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 ,48.5%的人有睡眠困扰,女性51.1%,男性45.9%。随着年龄增长 ,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3月18日,全国爱卫办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睡眠 ,养成健康睡眠习惯 。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工人日报》记者邀请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何佳、熊娜娜 、马湘雲3位主治医师,分析常见的睡眠问题 ,并给出提高睡眠质量的建议。
为什么说良好的睡眠很重要
何佳: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关键时间。深度睡眠时,细胞修复加速,促进完成肌肉组织生长、蛋白质合成、能量储存等一系列过程 ,帮助恢复体力与精力 。
睡眠不足会增加诸多躯体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压 、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 ,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睡眠还是情绪的“隐形调节器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杏仁核失控、神经递质失衡、压力相关激素累积等,使人易怒 、敏感、冲动,进而引发抑郁倾向和情绪低落 。
平时怎么知道自己睡得好不好
熊娜娜:良好的睡眠常表现为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 、频繁夜醒、早醒和睡眠质量差。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人们往往会感到日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白天困倦嗜睡等 。
如果1个月内每周出现3次以上睡眠问题,包括入睡时间超过半小时 、夜间醒来2次以上且难再入睡、早上比平时提前醒来半小时以上,或眠浅多梦 ,同时伴有明显的疲劳感、工作效率下降 、情绪烦躁等症状,就需要到专业睡眠门诊就诊。
如果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如打鼾、白天嗜睡、夜间憋醒等 ,或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时,更应该及时就医。
“睡不好会变笨”这个说法有依据吗
何佳:有依据。睡眠期间,人的大脑并非处于“关机”状态 ,而是通过复杂精细的神经活动和生理机制,完成记忆优化 、情绪重置与毒素清理 。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会导致大脑对记忆、情绪、代谢废物清除等关键功能的调控发生紊乱,进而导致人们通常所说的“睡不好会变笨 ”。
为什么有人有睡眠困扰而有人没有
何佳:睡眠困扰的成因复杂多样 ,涉及遗传 、生理、心理、环境及行为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遗传与生理基础看,某些基因,如DEC2 、CLOCK基因的突变 ,可能导致睡眠时间较短或睡眠周期紊乱;大脑内血清素、GABA等神经递质失衡,也会影响睡眠的启动和维持 。
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常常出现睡眠困扰,表现为晚上盗汗、心烦易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短期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轻症可尝试食物补充 ,如豆制品、亚麻籽等,缓解部分症状 。
从情绪与人格特质看,易焦虑 、敏感的高神经质人群 ,对压力的生理反应更强,容易出现“睡前反刍思维”,具体表现为入睡前控制不住地反复回想既往负性事件。这部分人也更容易对睡眠过度关注,诱发“睡眠焦虑”。
从环境与行为因素看 ,作息不规律、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时间延迟 。卧室环境 ,如噪音、温度 、床垫舒适度,也会影响入睡速度以及睡眠质量。
睡眠门诊能帮助解决哪些睡眠问题
马湘雲:睡眠门诊主要诊治的疾病包括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嗜睡 、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以及昼夜节律紊乱等。
失眠,表现为上床后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 ,夜间频繁觉醒,如每小时醒来1~2次,或早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
睡眠呼吸障碍 ,表现为睡觉过程中经常打鼾、憋气,次日晨起头痛 、白天犯困。
嗜睡,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 ,日间困倦嗜睡,夜间睡眠不踏实。
异态睡眠,包括睡惊(突然尖叫、哭喊)、梦游(无意识下床活动) 、梦魇(做噩梦惊醒)、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相关睡眠障碍(做梦过程中的梦境扮演、踢打喊叫)等。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包括不宁腿综合征 ,睡前双下肢或者双上肢的酸麻胀痛,影响入睡;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过程中的腿部不自主活动等 。
昼夜节律紊乱 ,目前常见的是“睡眠时相延迟”(晚上熬夜不睡、早晨难以唤醒),与生物钟失调有关。
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临床上通常采取多模式综合干预。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个人怎么有效缓解失眠问题
马湘雲: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失眠症治疗的一线手段,其核心在于纠正患者不良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达到长期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包括:睡眠限制 ,严格规定卧床时间(23:00-6:00卧床),周六日作息波动不超过1小时,根据睡眠质量逐步延长卧床时间 ,改善睡眠效率。
刺激控制,形成“床仅用于睡眠 ”“不困不沾床”的认知和习惯,建立床和睡眠的关系,若20分钟未入睡可以起床做一些放松练习 。
认知调整 ,纠正“必须睡够8小时”等错误观念,减少对失眠的焦虑。
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建议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同时 ,寻求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