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波及8省市/疫情波及10省市
15
2025-03-22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3月22日报道: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然共生:2025我的自然百宝箱 ”年度公众科学活动今天正式启动 ,活动聚焦“公众科学创新实践”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双核主题,通过五大子项目构建公众参与的科学实践网络,为全球超大城市中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上海方案。东方网记者从上海自然博物馆获悉 ,“我的自然百宝箱 ”科普品牌已连续开展9年,累计吸引超470万人次参与 。2023年,该收集数据六千余条 ,2024年相关数据上涨至一万余条,增幅超过60%。
今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相关活动依托“听见万物”小程序平台升级 ,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公众科学体系:科研数据采集 、数字平台迭代、科普教育创新、青少年培养以及区域科普协同。其中,科研数据采集方面,将开展“上海昆虫家谱 ”更新 、“上海蝴蝶监测”、“赤腹松鼠调查”、“动物路杀调查 ”及“崇明东滩鸟类调查”五大项目 ,延续“公众参与科学”模式 。2024年,已通过该平台收集昆虫记录超9000条,助力《上海昆虫名录》新增400余个本地物种。为何会将调查目光聚焦在赤腹松鼠身上?对此,“赤腹松鼠调查 ”项目专家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授刘群秀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松鼠数量的多与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生命质量的好与坏,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生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不过 ,如果他的数量过多、密度过大,就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其过多的排泄物中也容易传递一些病原菌 ,这对生态环境是有害的 。”刘群秀表示,目前上海松鼠的准确数量仍是未知,以“公众参与科学”的模式让市民都参与进来 ,通过随手上传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团队更高效地收集相关数据。
据了解,即日起 ,市民可通过微信搜索“听见万物 ”小程序,完成注册并选择参与项目。持续参与年度项目的志愿者将有机会获得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认证的志愿服务时长,项目组颁发的年度优秀公众科学家证书等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